發刊日期:2012.08.06文章點閱:859
GPS管控產量,外銷日本第一名
GPS定位農場狀況、手機即時管理訂單,帶著年輕人敢拚、敢創新的勇氣,37歲的侯兆百,透過機械化、科技化雙管齊下的方式,創造出台灣毛豆的新局面。
日頭炎炎的高雄旗山,眼前只見大型機具在田裡來回行駛,翠綠飽滿的豆莢隨即迅速掉進採收機,空氣中滿是濃濃毛豆香。過一會兒,這些毛豆將被送到加工廠急速冷凍包裝,搭船前往日本。
過去旗山是台灣香蕉的重鎮,大量對日輸出,創造了台灣農產的好光景,現在則換毛豆接棒。「我們喝茶配花生,日本人則是喝茶配毛豆,」百賢農場負責人侯兆百手中拿著剛採收的毛豆笑著說。
當大部分的年輕人多在城市打拚,今年37歲的侯兆百,卻已經在鄉間打拚近20年;當許多上班族感嘆著工作舞臺不夠大,他不但經營著220公頃面積、約當200個足球場大小的毛豆田,種植的毛豆更成功外銷日本,搶下市占第一名;當同齡者多是開著Toyota的汽車,下了田的侯兆百,開的是雙B跑車。
「我不能讓父親丟臉!」侯兆百的父親,原本就是經營毛豆生意,因為一趟日本業務之行,在空難中意外喪生。為了讓家業可以延續,沒有農場經驗的他,一頭栽入農業的領域。但也因為沒經驗,反而讓他放膽去嘗試各種新的營運可能性。
建立規模經濟 「不採農場經營,絕對拚不過中國,」看著這片200多公頃的廣大毛豆田,侯兆百回憶,因為小時候家裡種植毛豆,以前常常看著父親蹲在田裡,徒手採摘毛豆。
但是當年作業的方式,光一公頃一天就得僱用100位工人來採收,「看著一群大人們在豔陽下常常曬上一整天,真的覺得好辛苦。」
這樣的童年經驗,讓侯兆百創新的第一步,就是推動機械化採收。「機械化生產不只可大幅提升產量,對毛豆新鮮度的保持也有幫助,」他說,靠著機械化,一天內就有辦法採收完八公頃的量,還省下許多人力成本,「以前頂多只能採收3、40噸,現在則一口氣可高達上百噸,產量增加五、六倍。」侯兆百表示,除了能達到經濟規模,以前從採收完到真正進加工廠,中間過程要耗費18小時,最早採收的毛豆在進廠前可能都已經變黃不新鮮了,然而現在從頭到尾只要6小時,便能看到一袋袋完整的冷凍包裝成品。
機械化固然解決了規模經驗與新鮮度的問題,但面對廣大的農地,侯兆百發現,他必須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掌握農地現場狀況。「父親那一輩大都是以人工目測、憑感覺或經驗法則去預估產量,但這樣還不夠精準化及科學化,因為多一點點或少一點點往往都是冒著風險,」侯兆百想到了汽車導航的概念,決定導入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定位農地面積和作物位置。
為了能精確掌握作物種植面積,提供生產預測及產銷預警使用,侯兆百在自己的土地上畫出幾個等分大小的農地,然後每一區都有區域編號,接下來的步驟只要利用衛星定位與地理資訊系統結合,來處理蒐集到的田間各項資訊,「對於每區的產量控制和採收時間都能更彈性掌控,無形中也降低許多風險。」
精準控制產量 機械化採收加上科技化管理,的確提升毛豆的質量,但經營之路往往充滿著挑戰。
隨著業務的成長,整天在田間忙碌的侯兆百,開始為了無法即時接單回應而傷神。
「最忙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待在田裡,休耕期也才短短一、二個月而已,單子積一堆,常常處理不完的啦!」他說,不論是內銷或外銷,多數客戶都是透過傳真向他們訂購毛豆,但台灣的毛豆為一年兩作,春作從1月下旬至6月,秋作則從8月至隔年1月,播種與採收期是農場最忙的時候,在目前仍沒有配置客服人員的情況下,總是忙了一整天回到家才看到訂單,因此便錯過第一時間的訂單確認與後續的整理歸類。
「若無法即時處理,回答解說客戶在傳真上詢問的相關問題,人家很可能對你的印象就差了,甚至會覺得你沒有服務熱忱。」侯兆百說,現代化的農業經營可得擺脫傳統思維,除了在原料作物產量方面保持穩定產量及品質外,還得思考要如何即時管理訂單及回應客戶需求。
後來侯兆百發現近年開始流行起智慧型手機,如果可以用手機收發傳真,那就方便多了,也不需一直坐在傳真機旁邊,擔心收不到訊息。打聽之下,他發現竟然真的有電信業者開始提供這種型態的服務。在導入這項功能後,購買毛豆的客人透過網路傳送或直接傳真訂單,便會先經過電信業者的系統主機,系統再以簡訊通知,透過手機上網接收該檔案。如此一來,再也不怕漏接訂單,就算人在外頭也能撥打電話或直接回覆電子郵件。「特別是內銷的客戶,買的人下單數量少、金額小,可能一次只買個幾包而已,但來自全台各地四面八方的零星訂單加起來也相當可觀!」
如今侯兆百的毛豆有七成外銷至日本,三成銷往歐美。他驕傲地表示,現在光日本便有高達四成五的毛豆都跟台灣購買,未來他要繼續靠這些綠金拚出台灣的經濟奇蹟。
百賢農場營運革命3力:
1.使用大型採收機與翻土機,進行機械化生產
2.透過智慧型手機即時管理客戶訂單
3.用GPS定位管理農地和作物位置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2年8月號《數位時代》,全國7-11、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
(採訪.撰文/劉建宏 攝影/侯俊偉)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喊台灣沒人才的三大謬誤
撰文者:劉佩修 本篇文章來自於商週的部落格專欄
近日「人才」問題,突然佔據各大媒體版面。細看官員與業界的大聲呼籲,令我非常納悶:
1.台灣的人才問題,政府要扛起責任?解決之道,就是政府撥錢培養留學生、或由政府砸錢到國外搶人?
2.大學、碩士畢業生,一出社會,就要能吃苦耐勞還要有技術有想法?,學校應該把學生通通教好,讓企業一聘僱就好用得不得了?
3.台灣人才流失,都是因為別人出更高的價碼?只要政府或企業出得起更高的價碼,就能留住或搶到人才?
謬誤 一:培養人才靠政府?
政府出手,未必能解決台灣人才問題,還可能適得其反。以政府目前沒效率又愛內鬥的情況看,企望政府出面相救,往往是浪費與扭曲資源的開始。
政府不會比民間企業更知道自己要甚麼人才,畢竟政府花的錢是人民出的,砸起來不痛不癢。更何況,現在政府債台高築,如果還要政府出錢多培養一些公費生或多招攬一些國外學者回來,除非政府能挪用其他預算,否則舉債、加稅,在所難免。而這些人才挖回來,如果沒給他們適當的環境,橘越淮為枳,挖了也是白挖。
看看現在的政府考試就知道,今年高普考報考人數近16萬人,創了17年新高,錄取率跌破2%,而且錄取者許多都是台大、政大等國立大學碩博士生。這些人,在教育體系都算是上上等人(至少分數是),應該可稱得上是「人才」吧?
結果,他們考進了政府體系,卻被一堆SOP、法律規章、繁文縟節、科層組織所綑綁,最後弄得只想不出錯、不犯法,安全下莊,領退休俸安享晚年。
其中比較上進者,好不容易爬到了局長、次長之類的位置,結果動輒要到立法院或各縣市議會備詢,遭受羞辱謾罵,各種關說、壓力紛至沓來,關係、利益凌駕專業。
試想,如果政府海外求才回來,遇到上述情況,人才能保住嗎?當然不能。
謬誤二:培育人才靠學校?
如果培養人才不能靠政府,那要靠誰呢?當然是民間。
民間,又以上市櫃公司,最有培養人才的本錢,也最該培養人才。偏偏,我們的上市櫃公司,甚至不少德高望重的大老闆,都只會喊著「沒人才」、「年輕人不好用」,似乎他們都不必為缺乏人才,負起任何責任!
難道,他們覺得人才會從天上掉下來?或者,政府培養好了給他們用?或者,學校把他們通通教好,就像打造一個機器人一般,一運到公司,就能立刻投入生產線?
就算是買一台機器人回來用,也要有工程師或師傅在側,經過多次的調整、校對、改裝,才能符合企業使用。那麼,企業僱用新人,難道不需要教育計畫嗎?怎可能期待新人一上工就上手?
一方面不肯投資金錢與時間來培養人才,二方面又呱呱叫沒有人才,彷彿企業欠缺人才、喪失競爭力,都是政府的錯,都是學校的錯,彷彿它們上天下地就是求不到人才,台灣沒人了!
真實情況是,許多上市櫃公司還停留在家族企業、派閥企業的層次,根本不想找人才,只想找人頭、找奴才、找土地公(多為退休高官)供著。
放眼望去,有多少上市櫃公司,高階經理人是洋將?不要說洋將,就連台灣以外的亞洲人,也屈指可數。仔細看看董事長與總經理,要不是有血緣、姻親、裙帶關係,要不就是同班同學、同校學長學弟。
他們對家族、私人利益的興趣,遠大於人才培育;要求忠誠,更甚於專業;就算是挖了一些業界高手來,也是內圈、外圈分明,財務、人事由內圈掌握,不容外圈挑戰。
就生物學來說,近親繁殖,物種品質一定每況愈下,企業亦同。偏偏這些民間企業專搞近親繁殖,就怕血緣不純、肥水流入外人田。這樣的企業缺乏競爭力,到底是找不到人才?還是根本無心培養人才、甚至排斥人才?
其實,要談育才,上市櫃企業應該是最有能力、做起來也應該是最有效率的。因為,上市櫃募資的管道多元,經濟規模較大,有銀彈做長期投資,更何況,這些企業要在國際市場競爭,人才是最大本錢,培養人才最終受惠者,還是股東。
偏偏,我們很多上市櫃公司,都未積極培養人才,大老闆一到公開場合,就是怨天尤人、怪東怪西,倒不去想,自己究竟花了多少功夫來育才。
謬誤 三:爭取人才靠高薪?
至於「薪資不如人導致人才外流」,這也是似是而非的論調。如果人才都因為薪資而流動,那麼,在歷史上,就沒有小企業變成大企業,窮國變富國的例子了!
我不否認薪資確實是重要因素,但絕非全部,人才還需要舞台、需要信任。尤其是,台灣的民間,潛藏許多早年創業賺了一筆而後收手,以及從外商企業退下來的經理人,他們許多都是四、五年級生,年紀不算太大,手邊也不缺錢,又有豐富的企業經營經驗,或是專業技術底子。這些民間高手,要不要為企業、為政府所用,決不會只考慮薪資問題,更考慮舞台與信任。偏偏,後兩者,台灣的政府與企業,最給不起。
當政府官員與企業主,都不約而同把人才變成庸才、奴才,卻又喊著找不到人才,還指稱大學生難用,人才見錢眼開等等,這種戲碼看了實在讓人心寒。好像別人家生的孩子都不堪用,只有自己以及自己生的孩子才是人才似的。
奉勸這些跳出來喊沒人才的大官、大老們,別儘想叫別人培養人才送到你家門口吧!厲害的,自己想辦法,識才、育才、養才、留才。如果你不願花功夫在人才身上,人才又為何要留在你身邊呢?
近日「人才」問題,突然佔據各大媒體版面。細看官員與業界的大聲呼籲,令我非常納悶:
1.台灣的人才問題,政府要扛起責任?解決之道,就是政府撥錢培養留學生、或由政府砸錢到國外搶人?
2.大學、碩士畢業生,一出社會,就要能吃苦耐勞還要有技術有想法?,學校應該把學生通通教好,讓企業一聘僱就好用得不得了?
3.台灣人才流失,都是因為別人出更高的價碼?只要政府或企業出得起更高的價碼,就能留住或搶到人才?
謬誤 一:培養人才靠政府?
政府出手,未必能解決台灣人才問題,還可能適得其反。以政府目前沒效率又愛內鬥的情況看,企望政府出面相救,往往是浪費與扭曲資源的開始。
政府不會比民間企業更知道自己要甚麼人才,畢竟政府花的錢是人民出的,砸起來不痛不癢。更何況,現在政府債台高築,如果還要政府出錢多培養一些公費生或多招攬一些國外學者回來,除非政府能挪用其他預算,否則舉債、加稅,在所難免。而這些人才挖回來,如果沒給他們適當的環境,橘越淮為枳,挖了也是白挖。
看看現在的政府考試就知道,今年高普考報考人數近16萬人,創了17年新高,錄取率跌破2%,而且錄取者許多都是台大、政大等國立大學碩博士生。這些人,在教育體系都算是上上等人(至少分數是),應該可稱得上是「人才」吧?
結果,他們考進了政府體系,卻被一堆SOP、法律規章、繁文縟節、科層組織所綑綁,最後弄得只想不出錯、不犯法,安全下莊,領退休俸安享晚年。
其中比較上進者,好不容易爬到了局長、次長之類的位置,結果動輒要到立法院或各縣市議會備詢,遭受羞辱謾罵,各種關說、壓力紛至沓來,關係、利益凌駕專業。
試想,如果政府海外求才回來,遇到上述情況,人才能保住嗎?當然不能。
謬誤二:培育人才靠學校?
如果培養人才不能靠政府,那要靠誰呢?當然是民間。
民間,又以上市櫃公司,最有培養人才的本錢,也最該培養人才。偏偏,我們的上市櫃公司,甚至不少德高望重的大老闆,都只會喊著「沒人才」、「年輕人不好用」,似乎他們都不必為缺乏人才,負起任何責任!
難道,他們覺得人才會從天上掉下來?或者,政府培養好了給他們用?或者,學校把他們通通教好,就像打造一個機器人一般,一運到公司,就能立刻投入生產線?
就算是買一台機器人回來用,也要有工程師或師傅在側,經過多次的調整、校對、改裝,才能符合企業使用。那麼,企業僱用新人,難道不需要教育計畫嗎?怎可能期待新人一上工就上手?
一方面不肯投資金錢與時間來培養人才,二方面又呱呱叫沒有人才,彷彿企業欠缺人才、喪失競爭力,都是政府的錯,都是學校的錯,彷彿它們上天下地就是求不到人才,台灣沒人了!
真實情況是,許多上市櫃公司還停留在家族企業、派閥企業的層次,根本不想找人才,只想找人頭、找奴才、找土地公(多為退休高官)供著。
放眼望去,有多少上市櫃公司,高階經理人是洋將?不要說洋將,就連台灣以外的亞洲人,也屈指可數。仔細看看董事長與總經理,要不是有血緣、姻親、裙帶關係,要不就是同班同學、同校學長學弟。
他們對家族、私人利益的興趣,遠大於人才培育;要求忠誠,更甚於專業;就算是挖了一些業界高手來,也是內圈、外圈分明,財務、人事由內圈掌握,不容外圈挑戰。
就生物學來說,近親繁殖,物種品質一定每況愈下,企業亦同。偏偏這些民間企業專搞近親繁殖,就怕血緣不純、肥水流入外人田。這樣的企業缺乏競爭力,到底是找不到人才?還是根本無心培養人才、甚至排斥人才?
其實,要談育才,上市櫃企業應該是最有能力、做起來也應該是最有效率的。因為,上市櫃募資的管道多元,經濟規模較大,有銀彈做長期投資,更何況,這些企業要在國際市場競爭,人才是最大本錢,培養人才最終受惠者,還是股東。
偏偏,我們很多上市櫃公司,都未積極培養人才,大老闆一到公開場合,就是怨天尤人、怪東怪西,倒不去想,自己究竟花了多少功夫來育才。
謬誤 三:爭取人才靠高薪?
至於「薪資不如人導致人才外流」,這也是似是而非的論調。如果人才都因為薪資而流動,那麼,在歷史上,就沒有小企業變成大企業,窮國變富國的例子了!
我不否認薪資確實是重要因素,但絕非全部,人才還需要舞台、需要信任。尤其是,台灣的民間,潛藏許多早年創業賺了一筆而後收手,以及從外商企業退下來的經理人,他們許多都是四、五年級生,年紀不算太大,手邊也不缺錢,又有豐富的企業經營經驗,或是專業技術底子。這些民間高手,要不要為企業、為政府所用,決不會只考慮薪資問題,更考慮舞台與信任。偏偏,後兩者,台灣的政府與企業,最給不起。
當政府官員與企業主,都不約而同把人才變成庸才、奴才,卻又喊著找不到人才,還指稱大學生難用,人才見錢眼開等等,這種戲碼看了實在讓人心寒。好像別人家生的孩子都不堪用,只有自己以及自己生的孩子才是人才似的。
奉勸這些跳出來喊沒人才的大官、大老們,別儘想叫別人培養人才送到你家門口吧!厲害的,自己想辦法,識才、育才、養才、留才。如果你不願花功夫在人才身上,人才又為何要留在你身邊呢?
經濟指標:新加坡零售銷售年增率
新加坡零售銷售年增率由新加坡統計局於每月中發表前兩個月的數據。零售銷售(Retail Sale),是零售銷售數額的統計,除服務業外包括所有主要從事零售業務的商店以現金或信用形式銷售的商品價值總額。同時,用以衡量消費者在零售市場的消費金額變化,但統計內容並不包含服務項目的支出,若零售銷售下降,則代表景氣趨緩或不佳。
旅遊業是新加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以上,本次年增率為-0.9%,顯示受到全球景氣波動影響,新加坡藉由觀光所支撐的零售銷售受到負面影響。
旅遊業是新加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以上,本次年增率為-0.9%,顯示受到全球景氣波動影響,新加坡藉由觀光所支撐的零售銷售受到負面影響。
公布日期
|
公布值
|
預期值
|
前期值
|
2012.08.15
|
-0.9%
|
-0.3%
|
0.5%
|
20120816 財金重點訊息
----英國公布第2季失業率下降至8%,較今年首季下滑0.2%。相較於去年上升0.1%。另7月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較6月時減少5900人至159萬人,但較去年同月增加3.56萬人。
----據歐洲ECB統計,由於義大利也得分攤紓困款份額,目前義大利的公債總額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23%,在歐元區僅次於希臘。義大利雖然債臺高築,卻也得分攤紓困歐元區其他國家的份額,以致財政惡化。
----美國7月工業生產增加,月增率達0.6%。主要動力是汽車生產回溫,以及受高溫7月影響,用電增加至公用事業生產上揚。
----紐約聯邦準備銀行8月綜合經濟指數,由7月的7.4下滑至負5.9。彭博社預測中值為7.0。顯示美國該地區的製造業受全球經濟趨緩所拖累。
----萬事達卡公布亞太區消費者信心指數,由於消費者開始較不擔憂成長放緩的問題,指數小幅上揚,從52.1增加到57.2。前4名是印度(82.1)、中國大陸(77.4)、越南(77.2)、泰國(75.8);澳洲(39.2)、台灣(25.7)、日本(23.6)的消費者信心較不樂觀。
----中國銀監會公布,中國商業銀行今年第二季末不良貸款餘額計4,564億元(RMB,下同),較第一季末的4,382億元有所上升,季增4.15%;商業銀行第二季末不良貸款率為0.9%,與第一季相當。
----馬來西亞經濟擴張加速,主因為製造業與消費均上揚,馬國央行降息的壓力下降。馬來西亞央行公佈第2季GDP年增5.4%,彭博預估中值為成長4.6%。第1季經修正後為增加4.9%。
紐約油價漲。紐約原油期貨收盤站上3個月來新高。因美國能源部公布,上周原油庫存減少大於市場預期。
紐約金價漲。工業生產報告激起樂觀氣氛,但美元走強壓抑黃金的漲幅,黃金每盎司收漲4.2美元。
美國10年期公債價格下跌,殖利率上升至1.81%,周二尾盤為1.73%。
美元指數漲。美國經濟數據表現,投資人預期 Fed 在 9 月份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的可能性降低。
----據歐洲ECB統計,由於義大利也得分攤紓困款份額,目前義大利的公債總額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23%,在歐元區僅次於希臘。義大利雖然債臺高築,卻也得分攤紓困歐元區其他國家的份額,以致財政惡化。
----美國7月工業生產增加,月增率達0.6%。主要動力是汽車生產回溫,以及受高溫7月影響,用電增加至公用事業生產上揚。
----紐約聯邦準備銀行8月綜合經濟指數,由7月的7.4下滑至負5.9。彭博社預測中值為7.0。顯示美國該地區的製造業受全球經濟趨緩所拖累。
----萬事達卡公布亞太區消費者信心指數,由於消費者開始較不擔憂成長放緩的問題,指數小幅上揚,從52.1增加到57.2。前4名是印度(82.1)、中國大陸(77.4)、越南(77.2)、泰國(75.8);澳洲(39.2)、台灣(25.7)、日本(23.6)的消費者信心較不樂觀。
----中國銀監會公布,中國商業銀行今年第二季末不良貸款餘額計4,564億元(RMB,下同),較第一季末的4,382億元有所上升,季增4.15%;商業銀行第二季末不良貸款率為0.9%,與第一季相當。
----馬來西亞經濟擴張加速,主因為製造業與消費均上揚,馬國央行降息的壓力下降。馬來西亞央行公佈第2季GDP年增5.4%,彭博預估中值為成長4.6%。第1季經修正後為增加4.9%。
紐約油價漲。紐約原油期貨收盤站上3個月來新高。因美國能源部公布,上周原油庫存減少大於市場預期。
紐約金價漲。工業生產報告激起樂觀氣氛,但美元走強壓抑黃金的漲幅,黃金每盎司收漲4.2美元。
美國10年期公債價格下跌,殖利率上升至1.81%,周二尾盤為1.73%。
美元指數漲。美國經濟數據表現,投資人預期 Fed 在 9 月份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的可能性降低。
訂閱:
文章 (Atom)